“在家有老同事、老邻居,比养老院舒心。”这句朴素的话,道出了多数老年人的线.0%。这一数字还在逐年递增,而居家养老是90%以上中国家庭的选择。
家门之内,承载着岁月静好,却也潜藏着无人兜底的风险。家住北京市丰台区83岁的张爷爷与80岁的老伴冯奶奶的经历,正是众多居家老人困境的缩影:两位老人身患多种基础病,张爷爷有50多年高血压病史和腰腿旧伤;老伴因股骨颈骨折卧床,需长期康复。更让老两口心力交瘁的是,女儿早年因重症肌无力离世,他们的日常照料一度陷入困境。一年冬夜,张爷爷从床上摔了下来,腰椎的旧伤让他动弹不得。彼时,老伴正在住院治疗。子女不在身边,手机够不着,他只能趴在冰冷的地板上挨到天明,直到清早,才被护工发现。
摔倒,正成为老年人最害怕的场景。对选择居家养老的人而言,熟悉的楼道声、阳台的绿植香,比任何养老院的标准化服务更让人踏实。但执念背后是无数个“不敢”:不敢独自洗澡,怕滑倒时没人听见;不敢晚上关灯,怕突发状况时摸不到电话。家,既是最安心的港湾,也可能是最孤独的战场。
当科技叩开这扇家门,带来的从不是冰冷的机器轰鸣。它是卫生间墙上那个一按就响的警报,是床垫里能感知呼吸的网,是把“万一”变成“马上到”的底气。它让“不服老”的倔强有处安放,让“怕麻烦”的顾虑有处消解,最终让时间在熟悉的烟火气里,走得再从容些。
张爷爷遇到的困境,正在全国数百万家庭上演。而专业居家养老机构,正试图通过科技与服务的融合,带来改变。
2023年9月,张爷爷所居住的北京市丰台区军队离休退休干部第四休养所,迎来了大家保险“居家安养”照护中心——这是大家保险居家安养业务板块在北京丰台落地的首个项目,能够给大家提供专业护理、医疗协助、健康管理、日间照料等服务。在了解到老人的困境后,大家养老驿站站长朱勇迅速协调养老服务资源,为其匹配了专业护工王阿姨。“王阿姨有5年照护病人的经验,熟悉基础护理知识,既能帮老两口买菜做饭,又能协助他们进行康复锻炼。”朱勇和记者说,他还在床头为老人装好了远程呼叫铃。“叔,轻轻一按,我们手机就响,十分钟准到。”朱勇蹲在床边调试设备,王阿姨在一旁给老人掖好被角,“以后想喝水、拿东西,再也用不着自己硬撑。”
两位老人肩上的重担骤然减轻。“那一段时间,我得照顾老伴,擦身喂药,还得自己买菜做饭,身体实在撑不住。”张爷爷回忆起独自照顾冯奶奶的日子坦言,自己曾多次因体力不支在买菜途中险些晕倒。
“现在腿好多了,每天锻炼三次,护工小王照顾得很细致,在家养老比啥都舒心!”说起如今的居家生活,张爷爷满是欣慰。不久前,他亲手书写了一面锦旗送给大家养老驿站,“诚心全心心馨每,家风家惪家家欣”,字里行间满是对服务的真挚认可。
同样是北京的夜晚,在良乡某小区的餐桌前,80多岁的王爷爷突然神志模糊。老伴在慌乱中按下紧急呼叫按钮。很快,平安居家养老的生活管家通过视频连线接入,同步呼叫医生管家远程诊断。“当时老伴已经急得说不出话了,管家通过言简意赅的沟通得到了女儿的授权,十分钟内,救护车根据管家提供的精准地址赶到。”王爷爷对记者回忆起这场与时间的赛跑。最终,让突发脑梗的王爷爷得到及时救治的是平安居家养老服务。三年来,平安居家养老处理了近两万起这样的紧急事件。
这两则普通的故事,勾勒出中国居家养老的真实图景:一边是老人独居家中的无助,一边是科技与服务织就的防护网。如何让家成为真正安全的港湾?或许答案就藏在从“被动等待救助”到“主动预警守护”的转变里,当专业服务与科技支撑一起走进家门,居家养老的“困境”终会被温暖化解。
然而,科技设备能拉响警报,却拉不近老人的心。当“隐形守护者”遇上“不服老”的倔强,一场关于信任的拉锯战才起步。居家养老,这个决定了多数人晚年生活品质的领域,却面临着多重困境。其中,第一关就是心理关。
“我还没老”——这是平安养老服务团队听到最多的拒绝理由。在试点阶段,有子女为父母申请免费的智能监测设备,却被老人扔在一边:“我身体好得很,不需要这么多东西盯着我。”这种“不服老”的心态背后,是对衰老的抗拒和对隐私的顾虑。
“老人‘不服老’的心态,常常会增加智能设备入户的推广难度。”北京谦合同有健康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李玥在接受《金融时报》记者正常采访时坦言。作为一家专注自主开发知识产权的智能终端与居家养老照护服务平台的企业,其一线团队经常遭遇这样的场景:当服务人员带着智能监测设备上门讲解时,老人往往带着戒备询问:“你是代表谁来的?我现在不需要。”
这种天然的警惕背后,藏着复杂的信任壁垒。李玥解释道,一方面,部分养老服务人员带着应付任务的心态上门,仅为完成指标流程而服务,这种敷衍非常容易被老人感知,信任自然难以建立;另一方面,入户沟通本身就是对服务团队能力的考验,“能不能用几句话让老人放下戒备,直接决定了推广能否推进。”
不过,在李玥看来,破解之道也藏在细节里。“有经验的服务者都知道,老人其实是最能感知真诚的群体。只要带着耐心和笑脸,用恰当的沟通传递善意,多数老人会逐渐接纳。但如果服务人员只是机械地达成目标,老人肯定不愿意开门。”这份来自一线的观察,道出了科技养老落地中“技术之外更需温度”的深层逻辑。
平安养老服务团队在石家庄调研时发现,一位90岁的阿尔茨海默病老人,在熟悉的老房子里能自主做饭烧水,但在子女家却完全失能,这让团队意识到:养老服务不仅要解决生理需求,更要尊重老人的生活惯性和心理尊严。
同样棘手的是科学技术产品的适配性问题。市场上多数智能设备是为年轻人设计的,老年人面对闪烁的LED灯、复杂的操作界面,往往将其视为“监视工具”而非帮手。一位家住上海的老人曾指着卫生间新装的雷达设备质问:“这灯是不是摄像头?你们要偷看我洗澡?”这样的质疑在初期调研中屡见不鲜。
每当这时,一场“预见性”的演示就将上演。上海某小区的楼道里,平安工程师小李正当着老人的面,把一台雷达样品现场拆开。“您看,亮的就是普通二极管,里面也没有摄像头。”
信任的建立往往藏在细节里。初期,设备正面的LED灯常被误认为摄像头,团队立刻迭代设计,将灯移至侧边。老人担心耗电,工程师就主动上门帮老人算账,打消顾虑。
更关键的是尊重老人的自主权。在安徽黄山旅居基地,老人在游玩中体验适老化改造房间,比单纯宣讲效果好得多。“我们从不劝老人‘你需要这个’,而是让他们自己发现‘这个有用’。”平安产品专家朱文壤经理说,这种“润物细无声”的方式,让试点社区的设备接受度从30%提升至72%。
对失能失智老人的照护,更考验信任的深度。平安与专业机构合作开发的隐私保护技术,让老人在洗澡、如厕时能自主操作辅助设备,减少人工接触。“尊严不是口号,是帮失智老人记住自己的名字,是让失能老人能自主吃饭。”朱文壤感慨道,团队曾为一位把鞋子藏进冰箱的老人定制了“记忆唤醒”方案,通过旧照片、老物件帮他锚定现实,这种个性化服务最能赢得家属信任。
持续的陪伴巩固了信任纽带。平安会优先匹配老人熟悉的三五位管家,通过通话时长、主动点名等数据优化服务配对。例如,一位独居老人喜欢跟管家聊京剧,系统就专门保留这位懂戏曲的管家对接。“老人很少直接打分,但会用行动投票。”朱文壤说:“有位老人把管家的电话设为紧急联系人,对其的信任度甚至超过自己的子女,这就是最高的信任票。”
“我们手机从不关机,随时都能看到信息。”朱勇向记者展示着他手机里的家属群,“几十个老人就有上百个家属群。”他翻出最近的一条凌晨交流记录对记者说,“那天半夜11点多,护理员紧急求助说老人尿不出来,我们马上视频指导导尿,一边安抚家属,一边联系120。我对每个老人的情况都门儿清,能第一时间说清楚病史。”
居家场景下,各家各户的情况不一,生活小习惯差异也大。很多高大上的技术遇到具体的细节时却一筹莫展。“我们花了近10个月才解决了因安装环境引起的误报问题。”据朱文壤介绍,在客户家里测试时,为确保设备精准有效且避免误报,平安制定了“3躺4坐5拿放”的细致测试流程。
“我们上门安装人员在安装后要模拟老人如厕、弯腰、摔倒等动作,同时让水桶、水盆在监测区域进出,这些都是中国家庭卫生间的常见场景。”他指着设备屏幕上的点云图像说,“雷达看到的不是影像,而是轮廓变化,这才能打消老人的隐私顾虑。”
平安的技术破局始于“三位一体”的服务架构。智能管家作为技术载体,整合了环境、行为、体征三大维度的监测能力:燃气传感器联动燃气阀门自动关闭,睡眠监测垫能识别睡眠呼吸暂停风险,毫米波雷达24小时捕捉异常动作。生活管家和医生管家则作为“人肉桥梁”,解决老年人的数字鸿沟问题——老人不用学复杂的App操作,通过语音就能联系管家,由后者代为订餐、问诊、预约保洁。这种设置让超八成的用户在三个月内养成了使用习惯。
动态评估系统“摩天轮”则从医食住行、财康养乐等十大场景出发,通过表格、图片、任务测试等形式,定期更新老人状态。“这不是一次性评估,而是像体检一样持续追踪,能够更好的起到预警的作用。”朱文壤强调,“去年冬天北京下雪,我们提前对有跌倒风险的老人推送防滑提醒,相关求助量下降了40%。”
应急响应的技术优化则充满细节考量。针对部分老人起夜不愿开灯造成磕碰的问题,提供了智能小夜灯,卫生间的紧急按钮采用防水设计,内置干电池可续航一年,即便遭遇突然停电停网,仍能通过拉绳呼救。考虑到老人进出卫生间无携带手机的习惯,跌倒监测雷达配置了双向通话功能,有异常姿态预警可以快速的和现场通线年青岛的一起案例中,老人因病在卫生间晕倒失去意识,雷达触发警报,管家外呼老人未果,随即联系家属,在取得授权下代叫了120,为老人入院救治赢得了宝贵的时间。
在“大家的家”北京新华社皇亭子照护中心智慧养老样板间内,红外感应器、卫生间紧急呼叫装置、门磁水浸等智能设备一应俱全,完整还原了居家养老的安全监测场景。“当老人按下呼叫终端,站点前台就会立即响铃。如果老人4小时没有活动轨迹,红外感应器会自动报警,子女和服务人员都会收到提醒。”李玥向记者介绍说,这些智能设备如同老人家中的“隐形守护者”,既支持主动呼叫,也能通过无感监测实现危险预警。
“安全不保,无法养老。”在李玥看来,居家养老有“三宝”——卫生间紧急求助拉绳、床头呼叫终端、客厅人体红外感应器,共同构成了老人居家安全核心防护网。“这三件设备看似简单,却能覆盖老人90%以上的居家风险场景。”李玥解释道,“卫生间是跌倒高发区,床头是夜间突发状况的关键点,客厅则是老人日常活动的主要区域。”目前,该公司结合老人需求及市场环境正在试点升级版的智能监测系统。
这场变革的本质,是让科技“弯下腰”来适应老人的生活小习惯,让服务带着温度走进家门的每个角落。然而,技术设备只是第一步。居家养老的真正挑战在于:当警报响起时,老人可以呼叫谁?这样的一个问题的答案,决定着科技应用的最终成效。
因此,科技之外的服务创新也同样关键。据朱勇介绍,他们驿站采用“1+N”服务模式,1指的是1名驻家护理员,N指的是后台配合的专业团队,包括医生、护士、养老顾问等,为居家养老形成全方位的照护支持体系。具体服务包括为行动不便及高龄独居老人进行居家适老化环境改造,降低居家生活风险;通过智慧养老平台、智能呼叫设备,实现24小时响应,解决高龄独居老人安全巡视与紧急救助问题;开设老年大学丰富精神生活等。目前,大家保险已在全国建立了10个居家安养照护中心,稳步推进“居家安养”试点。
“智能设备只是连接工具,养老的核心还是服务。”李玥表示,智能设备的警报声响起时,专业技术人员第一时间响应是关键;当客户在线上下单后,线下服务的及时上门是保障,这些共同构成了完整的照护闭环。真正的居家养老解决方案是结合本地化服务,通过智能化技术,将“线上智护+线下服务”落地到真实应用场景,实现双向互动的居家养老服务方式。其中,以服务为载体,以终端设备为途径,以平台为支撑,构建“15分钟居家养老服务圈”。
近年来,居家养老正成为险企布局养老服务的新焦点与价值增长点。据记者不完全统计,目前已有中国平安、中国太保、中国人寿、大家保险、太平人寿、中意人寿、富德生命人寿等超过20家保险公司在探索、参与居家养老服务模式。例如,截至2025年4月,超过19万客户获平安居家养老服务资格,平安居家养老线年末,中国太保居家养老服务“百岁居”项目线月,大家保险“大家的家”城心医养产品线在北京、天津、济南、长沙等14个城市布局16个社区,旅居疗养产品线在北戴河、杭州等地布局5个社区,居家安养产品线个居家安养照护中心和服务网点。
供给能力不足是第一道坎。在项目孵化初期,平安团队发现市场上的养老服务供应商呈现“两极分化”:要么是缺乏标准的零散服务商,保洁员不会使用智能设备、护工缺乏专业照护知识;要么是价格高昂的小众服务,难以覆盖普通家庭。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破局的关键。”朱文壤坦言,“我们入场时,整个市场就像‘小白兔拿胡萝卜钓鱼’,供给端塞给老人的,往往不是他们真正需要的。”对此,平安通过“住联体”“护联体”建设标准体系,筛选和培育优质供应商:护工需掌握失能照护规范,安装一个小设备都有统一服务流程。“以前找供应商像碰运气,现在我们带着标准去找。”针对行业普遍的护工短缺现象,平安联合北大医疗康复医院开发培训课程,将照护技能拆解为标准化动作,加速专业人才培养。
品质与普惠的平衡则是更深层的挑战。多个方面数据显示,我国月收入超过1万元的老年人占比不足5%,而传统居家养老服务要么价格高昂,要么依赖政府补贴却质量堪忧。深圳某社区曾免费安装一批紧急呼叫设备,但因缺乏维护,半年后存活率不足30%。“免费的服务往往走不远,但高价又会把多数老人挡在门外,怎么样找到商业闭环是全行业的难题。”朱文壤说。
李玥也有类似的感慨:“支付能力、市场教育、人才短缺是三大痛点。”在她看来,首当其冲的是支付端的矛盾。老人“免费叫好,自费免谈”的现象十分普遍,而子女付费意识待培养,目前依赖政府补贴和高收入家庭。但她同时观察到,有过健康风险的老人及子女付费意愿更强,“就像买保险,老人需要的是‘万一出事有人管’的安心”。
“好的服务提供者也很少。”李玥也指出了供给侧的短板。专业人才青黄不接,护工文化程度偏低、流动性高成为常态;医疗类刚需服务(如尿管更换、褥疮护理)过度依赖民营机构,社区医院参与度不足。此外,市场产品参差不齐,缺乏统一适老标准,产品迭代仍依赖企业自主探索。
更关键的是,居家养老服务必须依托本地化团队承接,而老人居住的分散性直接推高了经营成本,从设施安装调试到后续维护响应,都需要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加之养老服务的区域差异性显著。例如,城市与农村老人的需求重点不同,一线城市更关注健康监测与紧急响应,偏远地区则侧重基础生活保障,甚至方言差异都可能会影响服务沟通效率。这在某种程度上预示着打造全国性的普惠居家养老不能简单复制,必须针对不一样地区的服务能力、资源禀赋进行本地化适配。
普惠服务的探索正在路上。借鉴电商下沉的路径,平安先通过中高端服务建立标准,再逐步剥离冗余成本。基础的健康咨询等服务已纳入免费权益,而保洁、家电维修等增值服务通过规模效应降低价格。“老年鞋能做到普惠,养老服务也可以。”朱文壤认为,当供应链成熟后,通过单品突破(如智能手环、适老化扶手)和社区团购模式,普惠服务的质量能得到保障。目前,平安在部分城市试点的“安全守护体验包”,已覆盖万余名老人。
行业生态的成熟,仍需时间沉淀。从2021年试点至今,平安居家养老服务从两个城市扩展到85个,供应商从50家增至近200家,背后是政策支持、资本投入和技术迭代的共同作用。清华大学建筑学院的研究显示,适老化改造标准、智能设备规范等正在加速形成,学术与产业的联动日益紧密。“养老不是赚快钱的生意。”朱文壤坦言,目前居家养老项目仍依赖集团投入,但服务质量提升带来的客户增长,让团队看到了曙光。
李玥和记者说,在石家庄市,医疗资源的整合让居家养老的服务更精准。当地养老服务团队与医院合作,为居家老人提供上门换药、留置针护理等医疗服务,通过“子女下单—平台派单—护工上门—满意度评价”的闭环流程,实现每月客单价150元至300元的稳定付费。“这些医疗服务是刚需,老人愿意为此付费。”李玥向记者展示的系统后台,能实时看到服务轨迹,包括护工几点上门、服务内容是什么、老人评价如何。“就像‘养老版美团’,石家庄试点已服务1万余人,医疗类订单占比持续提升。”
科技赋能居家养老,真正的突破不在技术,而在视角。当我们不再问“老人要说明”,而是思考“我们老了要说明”时,答案自然清晰。这场科技与时间的赛跑,或许永远没终点,但每一步温暖的前行都算数。当科技学会“弯腰”,当服务带着温度,那扇承载岁月的银发之门后,终将亮起更温暖的光。居家养老才能从“不得已的选择”,真正变成“安心的归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