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热线:
400-028-3350

这4种教育行为降低孩子的智商家长越早知道孩子越早受益

发布日期:2024-04-17 19:43:45   作者: 环球直播室

  作为父母,如果感觉孩子智商不高,不是读书的料,只有两种可能:一种是孩子先天性就笨,这是生理上的问题,就算父母是孔子再世,也无法扭转乾坤;还有一种是孩子原本智商正常,但因为在后天经常受到不恰当的“刺激”,导致孩子慢慢的变笨。

  先天性就笨的孩子并不多见,大多数孩子的智商并没有多大的差异,所谓的笨孩子其实都是在后天环境中造成的,更确切地说,是因为父母不当的教育行为,导致原本应该智商在线的孩子慢慢的变“笨”。

  同一个孩子,若遇到不同的父母,最后培养出来的结果可能就是学霸和学渣之间的差别。

  缺乏安全感的孩子,在很多方面的发展就会受到自我抑制,他们不敢去尝试新事物、他们不敢去表现自己……

  后来我见到了那个小女孩,那个小女孩当时正在做数学题,我正想问她几道和数学有关的问题之时,猛地发现小女孩的的眼神躲躲闪闪的,一双僵硬的小手捏住一团纸不断地揉捏着,我还注意到她时不时地偷偷往身后的妈妈看过去,似乎在害怕着什么。

  我当时大致明白了问题出在哪儿了。在和朋友的坦诚沟通中,我了解到小女孩每次在写数学作业时,妈妈都是在一旁朝着孩子大声吼叫,似乎笃信这样做能吼出一个学霸。

  但结果是,孩子越是被妈妈吼叫,就越是没有信心学好数学。以致不管是谁,只要在孩子面前提到数学二字,就会让孩子瑟瑟发抖,这是内心极度缺乏安全感的表现。

  科学研究证明,父母若长期对孩子吼叫,会让孩子的记忆力下降,左右脑开发不完全,影响到智商。

  这是因为,长期被父母吼叫的孩子,其大脑中海马体和胼胝体的体积会缩减,而海马体是记忆形成的关键脑区,胼胝体则是连接左右脑的神经纤维束,起着连接左右半球的作用。

  更为严重的是,被吼叫的孩子会因为紧张、焦虑而丧失安全感,此时他们也不可能冷静下来去思考问题,从而陷入了死结。

  长此以往,缺乏安全感的孩子无论是做什么样的事情、学啥东西都会显得很不自信,即使他们有能力去做好,也不敢轻易去尝试。

  这样的问题并非不能得以解决,解铃还须系铃人,父母要从优化和调整沟通方式上入手,学会控制情绪,更要把孩子当作一个人格独立的人,这样才可以有很大成效避免对孩子大吼大叫的模式。

  研究人员将一条大鱼放进一个水池里,水池里有许多小鱼,多到大鱼不用吹灰之力,只需把嘴张开,就能把小鱼吞进肚子里。

  过了一段时间以后,研究人员用一个大玻璃瓶把梭子鱼罩住。玻璃瓶外的小鱼依旧像往常一样在水里游动着,梭子鱼每次看到之后,还想像以前那样只需张张嘴,就能把小鱼吞下。

  可它却猛地发现这招似乎行不通了,大鱼为了吃到小鱼,就一次次地朝着小鱼儿们撞击,可撞击了半天,都没能吃到小鱼,因为大鱼每次都撞到了玻璃瓶壁上。

  在无数次的撞击之后,梭子鱼渐渐放弃了努力,最后,它完全绝望了,彻底放弃了捕食小鱼的所有努力。

  这时候,研究人员把罩住梭子鱼的玻璃瓶拿走,可梭子鱼并没有一点的反应,就那样在水底躺平摆烂,就算小鱼送上嘴边,它都懒得张开嘴。

  从这个实验中,我们多少也能看到家庭教育中类似的影子。有些家长的行为又何尝不像那个限制孩子成长空间的玻璃瓶?

  我们一方面限制孩子这不能做,那不能做,另一方面又指责孩子这也不会,那也不会的。

  长此以往,孩子就陷入自我怀疑之中,感觉自己就真的像父母所怀疑的那样:做什么都不行;不是个读书的料;是什么都不知道的笨蛋;是没用的失败者等等。

  正确做法是,我们要给予孩子充分的信任,在基于安全的前提下,允许孩子大胆尝试。当孩子从尝试中获得成功的体验,这无疑会让孩子产生自信,而自信是孩子迈向成功的重要保证。

  一般来说,思维模式有两种,一种是固定型思维模式,另一种是成长型思维模式。

  在很多时候,不管是所谓的学霸还是学渣、所谓的聪明孩子还是“笨”孩子,他们之间的根本差异在于思维模式的不同。

  有着固定型思维模式的孩子,害怕失败,拒绝接受任何的挑战,他们总是认为自身不行,他们的发展的潜在能力是有限的。

  而成长型思维模式的孩子则大不相同,他们相信自身努力之后就能改变自己,他们勇于接受挑战,总是以一种积极向上的态度去面对挫折和失败,他们的发展的潜在能力是无限的。

  父母对孩子不正确的表扬、对孩子负面及消极的评价方式等,容易让孩子形成固定型思维模式,这是我们在家庭教育中需要加以避免的。

  我们要帮助孩子建立成长型思维模式,这是避免和解决孩子很多教育问题的有力武器。

  提到如何表扬孩子,我们该多从孩子具体的内容上去表扬,比如,表扬孩子具体的努力程度、具体的优秀品质等,而不是笼统的“非常棒、非常聪明”这样空洞的表扬。

  在面对孩子的错误或失败时,我们也不是直接把孩子全盘否定,而是帮助孩子找到问题所在,着眼于处理问题本身,这教育效果显然要好过全盘否定孩子。

  长期沉迷于这些电子垃圾的孩子,就会不思进取、摆烂、厌学等,大脑思维将陷入停滞不前的状态,慢慢的变不好用了。

  孩子之所以沉迷电子垃圾,还在于他们的兴趣点在这些电子垃圾上,因此,只有从培养小孩子别的方面兴趣入手,通过兴趣转移法,让孩子找到要比玩电子垃圾更感兴趣的东西,才能让孩子在“电子垃圾”场中迷途知返。

  当然,教育和改变孩子并不是一两句简单的要求和命令式的语气,孩子就能变成父母所期待的样子,在这当中,父母的高质量陪伴是少不了的。

  这些陪伴包括父母经常和孩子聊天、开展运动、亲子共读、做游戏、逛图书馆博物馆科技馆等,让孩子多余的空间都被这些项目所填满,他们自然会逐渐淡化消除对电子垃圾的注意力和依赖心理。

  比如,我认识的一位家长的孩子曾经沉迷于电子垃圾,后来家长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决定教孩子下围棋,想办法让孩子对围棋产生兴趣。

  在一番努力尝试之后,孩子果然如父母所愿,越来越喜欢下围棋了,一有时间就去研究围棋,在这方面投入的时间和精力多了,自然就无暇顾及那些电子垃圾了。

  当我们发现孩子怎么慢慢的变“笨”时,不妨先反思一下自己过往的教育行为,是不是违背了教育规律,是不是符合孩子的成长规律。

  只有不断地反思和与时俱进的调整,才能避免或减少这种错误,使孩子能始终获得良好的成长环境,这样他们在未来才能真正成长为我们所期待的样子。